柳公权与杜牧

作者:和谷    阅读:56人次

开成四年(839)这一年,柳公权还陆续书《庄淑公主碑》《宪穆公主碑》。《庄淑公主碑》,又称《宪宗女庄淑大长公主碑》。杜牧撰文,当年立于万年县。

岐阳庄淑公主,是唐朝第十一代皇帝唐宪宗李纯的长女,她的生母为懿安皇后郭氏。按照旧例,唐驸马多出自贵戚和功臣之家。然而当时宰相权德舆选翰林学士独孤郁为婿,此人出身名家,文质彬彬,宪宗一看,叹息道:“权德舆选了个好女婿啊。”于是命令宰相李吉甫在世家给岐阳公主选个驸马。世家子弟多不愿做驸马,纷纷说自己身体不行,推辞了。只有宰相杜佑的孙子杜悰表示愿意。宪宗很是高兴,亲自在麟德殿召见他,许下了这门婚事,并拜杜悰为银青光禄大夫、殿中少监、驸马都尉。

八月,岐阳出嫁,宪宗为她升正殿送嫁,礼毕,由西朝堂出,宪宗又赶到延喜门,止住岐阳的车,大赐其宾从金钱,并派左右神策兵三百到光范门为岐阳清道。宪宗赐给岐阳一所在昌化里的宅子,引龙首池水为池塘,后来又把岐阳外曾祖父郭子仪家的大通里亭赐给岐阳为别馆,岐阳家贵震当世。然而岐阳并不骄横,侍奉公婆以守礼闻名。出嫁时宪宗赐给她一些奴婢,岐阳认为这些人是不可能跟她过穷日子的,于是还给宪宗,自己去买了几个出身贫寒的。

岐阳治家俭朴有方,大家都说杜悰娶了个贤妻。后来杜悰为澧州刺史,岐阳和他一起去赴任。郡县长官听说公主要来,纷纷杀牛羊,找数百人来准备宴席。结果岐阳来的时候,奴婢不过二十,路上骑驴,不吃肉,州县的供应一概不受。杜悰在澧州三年,岐阳从不参与政事,连杜悰大厅里的屏风什么样都不知道。婆婆病重期间,岐阳衣不解带地侍奉,药饭不尝不进。杜悰后为忠武军节度使,节度府年久失修,连正堂都没法用,岐阳在这里住了六年,始终没有怨言。杜悰很感激她,皇帝也很尊敬她,但岐阳谦逊自守,不以富贵骄人。

开成年间,杜悰从忠武军节度使任上奉调入京,当时岐阳正在生病,但她不肯留下,说:“我想去朝见兴庆宫,就算死在路上,也不后悔。”

开成二年(837)十一月,岐阳死在进京路上,时年三十九岁。葬于万年县洪原乡少陵原尚书先茔。生男二人。长曰辅九,年十岁。次曰杨十,始两岁。

十二月,杜悰进京,按规矩得去向皇帝谢恩,但杜悰迟迟未去。当时的皇帝文宗很奇怪,问左右是怎么回事。户部侍郎李珏说:“近来公主死了,驸马要为公主服丧三年,士族之所以不愿娶公主,多半是因为这个。杜悰在为公主服丧,所以没来谢恩。”文宗大惊,说:“我真不知道有这事。”当天就下令废除了这个规定,追谥岐阳为庄淑大长公主,杜悰后来做到左仆射。

柳公权对碑主的故事略知一二,读了杜牧所撰碑文后,才算知之甚详。对《庄淑公主碑》撰文者杜牧,柳公权到是早已听得大名,说是当世不可多得的才子,可惜之前并没有多少交集。这回书写《庄淑公主碑》,才有机缘与杜牧切磋诗文,相谈甚欢。

杜牧的经典名诗,当时在宫廷内外流传甚广,过目不忘的柳公权是能背诵下来的,这让杜牧感佩不已。

柳公权内敛持重,与风流倜傥的杜牧其实不是一路人,但这并不妨碍二人相互欣赏,性情的差异反而使彼此的性情得以互补。

后来,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,得知湖州美女如云,便到湖州游玩。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,盛情款待。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,供杜牧挑选。可杜牧看了又看,有些遗憾地说:“美是很美啊!但还不够尽善尽美。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,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。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,细细地寻找,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。”

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,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。那天,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,杜牧挑了一天,直至傍晚,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。眼看就要收船靠岸,在人群中,有一位乡村老妇人,带领一个女孩子,大约十几岁。杜牧看了好一会儿,激动地说:“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,先前的那些真是虚有其人啊!”

他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。这母女俩都很害怕。杜牧说:“不是马上就娶她,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。”老妇人说:“将来若是违约失信,又应当怎么办呢?”杜牧说:“不到十年,我必然来这里做郡守。如果十年不来,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。”女孩的母亲同意,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。

分别后,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,想念着这位女孩子。可他官职较低,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。后来他出任黄州、池州和睦州刺史,都不是他的本意。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,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,请求出任湖州刺史。

大中三年(849),杜牧四十一岁,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。此时距离当年与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,已经过去了十四年。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,生了三个孩子。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,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。

杜牧责问说:“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,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?”老妇人说:“原来的约定是十年,可你十年过了,没有来,这才出嫁的。”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,想了想,觉得她讲得很有道理,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,让她走了。

为着这件伤心事,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:“自是寻春去较迟,不须惆怅怨芳时。狂风落尽深红色,绿叶成阴子满枝。

杜牧为此碑主撰文,正值辗转于江西观察使沈传师、宣歙观察使崔郸及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后,刚刚回到长安,做了左补阙之时。者杜牧究竟与碑主庄淑公主之间有何瓜葛,不得而知。

柳公权所书《牛僧孺志》,为墓志铭。

其撰文者杜牧,曾于开成三年与柳公权合作过立于京兆万年的《庄淑公主碑》,今又重逢,不亦乐乎?柳公权与小他二十五岁的青年才俊杜牧,二人几乎是两代人,却寿命相殊,在杜牧去世后十三年,柳公权才离开人间。

盛唐有李白、杜甫,他们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,合称“李杜”。晚唐有李商隐、杜牧,后世把他们并称为“小李杜”。他们俩是晚唐诗坛上两颗光芒闪烁的星星,也有人称为双子星座。

柳公权虽然轻易不作诗,却大概也听说过杜牧的那一首流传广泛的诗作《遣怀》:“落魄江湖载酒行,楚腰纤细掌中轻。十年一觉扬州梦,赢得青楼薄幸名。”尤其是后两句,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诗人杜牧在扬州的风流生活史。繁华的扬州城中,杜牧天天泡在风月场上,在青楼里喝酒作诗,叫上三五个姑娘相互调笑。说好听点是风流不羁,说不好听就是不成体统。好在诗中有忏悔之意,也算从放荡生活中清醒过来了。

撰文者杜牧,与墓主正是在扬州有一番牵连。唐文宗大和七年(833),杜牧投奔到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门下,跟随孺到扬州担任掌书记之职,大约就相当于秘书。这一年,杜牧差不多三十岁。十年幕府生活,倚红偎翠,经常酒宴笙歌,陪上司应酬,这和杜牧的追求其实是相悖的,但为了生计,自当如此,杜牧的内心,也不是没有苦闷和挣扎。杜牧的苦恼,当属于知识分子的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所导致的孤独和郁闷。

安史之乱之后,唐朝的大势已去,走向衰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,地方藩镇叛乱已经司空见惯,无地不藩,无藩不乱,牛李党争延续了四十年之久,而宦官竟然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,整个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。牛僧孺赏识杜牧的才华,召他来扬州幕府,也就是处理一下文书。扬州出了名的繁华,李白的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,不是随便说着玩的,扬州不仅有天下美食,有天下美景,更有天下美色。青楼林立,妓女如云,“天下三分明月夜,二分无赖是扬州”。像杜牧这样的读书人,看不到出路在哪里,忧心如焚却找不到方向,世事变幻莫测,内心的寂寞和苦闷无处诉说,很多便通过释放肉体来缓解焦虑。

杜牧算得上唐朝第一风流才子,他的很多诗歌背后都有故事。比如,杜牧曾经与张祜掷骰子抢歌妓。诗人张祜到淮南作客,淮南节度使幕府请客,杜牧也在场。两位诗人都对南座的一个歌伎感兴趣,怎么办呢?谁也不肯相让。最后商量决定行酒令掷骰子来决定,谁赢了那歌伎就归谁。杜牧吟出的行酒令是:“骰子逡巡裹手拈,无因得见玉纤纤。”张祜马上吟出:“但知报道金钗落,仿佛还因露指尖。”到底谁输谁赢,就不得而知了。

“牧美容姿,好歌舞,风情颇张,不能自遏。时淮南称繁盛,不减京华,且多名妓绝色,牧恣心赏,牛相收街吏报杜书记平安帖子至盈箧。”这说的正是杜牧与牛僧孺在扬州时候的故事。杜牧来到繁华的扬州,几乎夜夜都流连于烟花巷,被美色迷了眼,不能自拔。牛僧孺担心他在外面喝酒生事,就派几个兵士换上便衣,暗中保护,以防不测。还好,杜牧和妓女相处倒还和谐。

后来,杜牧被任命为监察御史,要赴京城长安,离皇上更近了。临行前,牛僧孺单独把他叫到自己身边,缓言相劝:“在我身边,你可以毫无顾忌,到了京城,人多嘴杂,何况你从事的又是纪检工作,在生活小节方面可得多多留意了,希望今后更加谨慎持身,京城的长官未必能像我这样保护你。”

杜牧自我辩解说自己一直很注意,从未乱来过。牛僧孺微笑,不做辩解,只命侍从取来一只篮子,内中都是报帖。杜牧一看,里面的内容大多是:杜书记今日平善,并未生事。还有少部分内容记录的是:某月某晚,杜书记到某处宴乐,平安。某月某日,杜书记在某妓处夜宿,等等。杜牧的脸马上红了,惭愧不已,“泣拜致谢”,终生对牛僧孺由衷地感激。回到家,杜牧马上写成《遣怀》诗,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。

后来,太学博士吴武陵在一个偶然的机会,看到杜牧这首《遣怀》诗,知道杜牧已知改过,在行为上约束自己,收敛了自己的放肆,就拿着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向主考官崔郾推荐,崔郾看了大加赞赏。由此,杜牧得以进士及第。他的另一首《江南春》更是优美,诗云:“千里莺啼绿映红,水村山郭酒旗风。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”

到京城任侍御史不久,杜牧又移职东都洛阳。在李司徒举办的宴会上,见女伎百余人,个个色艺双佳,杜牧问道:“听说有个叫紫云的,哪个是?”李司徒指给他看,他直勾勾地看了半天,说:“名不虚传,能不能把她送给我?”李司徒低头暗笑,婢女们也扭头失笑。杜牧却毫不在意,自饮三杯,朗声吟诗道:“华堂今日绮筵开,谁唤分司御史来。忽发狂言惊满座,两行红粉一时回。”其意气闲逸,旁若无人,座客莫不称异。宴会结束后,主人李司徒果真把女伎紫云送给了杜牧。

杜牧出名比较早,在李商隐之前。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,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,祖父杜佑先后任德宗、顺宗、宪宗三朝宰相,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,早逝。他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,自己的学问也不小,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聪明和后天努力,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杜氏家学。杜家以藏书多而闻名,他家里“第中无一物,万卷书满堂”。

大和二年(828),杜牧进士及第,制策登科,授弘文馆校书郎。同年十月离开长安,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,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、判官等职。其书法“气格雄健,与文章相表里”,与诗文有统一的风格。晚年任中书舍人,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。

在书法行当,杜牧也与柳公权是同道中人,亦工书,有书迹《张好好诗》传世,后人称“深得六朝人风韵”。张好好是一名歌妓,容颜娇美,才华出众,十三岁时结识诗人杜牧。后来,她被人纳为妾,再后来与杜牧在洛阳重遇,杜牧感怀不已,就写了《张好好诗》送给她。或许,

诗文与书法,都是有情感的事物,甚至是泣血的。

杜牧这个人,一生虽在官场上不甚得志,远大抱负难以实现,但文采一流,风流潇洒,性情有些疏野放荡,也在所难免。

杜牧死后,埋葬于韦曲南少陵原边朱坡村,沿华严寺一条坡路可上到村,杜牧的墓就在村边,规模很小。他曾写有《朱坡》一诗,描写他居住的朱坡四周景色。诗人无儿无女,重病时曾给他的姐丈裴度写有《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》诗一首:“贤相辅明主,苍生寿域开。青春辞白日,幽壤作黄埃。岂是无多士,偏蒙不弃才。孤坟三尺土,谁可为培栽?”杜牧请求裴度打发他的后事,感叹自己死后有谁给墓上培上三尺土呢?牛僧孺去了,之后杜牧也去了,柳公权尽管康健,总有一天也会去的。这是柳公权无法摆脱且与日俱增的心理负担。

为牛僧孺撰写墓志铭的杜牧,临死之时,心知大限将至,自撰墓志铭,闭门在家,搜罗生前文章,对火焚之,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。

他自己这篇墓志铭,写得却是平实无奇,丝毫不显文豪手笔。其中写道:某平生好读书,为文亦不出人。……十一月十日,梦书片纸“皎皎白驹,在彼空谷”,傍有人曰,空谷,非也,过隙也。……复自视其形,视流而疾,鼻折山根,年五十,斯寿矣。某月某日,终于安仁里。

柳公权若听说过此事,由杜牧其人之生死观,或许也会痛感人生之渺茫。豁达一些想,自己的墓地想必在京兆华原柳家原的故土之一隅。而墓志铭,又会由谁来撰文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