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原柳家原

作者:和谷    阅读:94人次

柳公权的六世祖柳昂由河东北迁,当在隋朝开皇六年即公元586年之后。这一年,始有华原的称谓,之前叫泥阳县,即今天的陕西铜川耀州区。

华原之名,最早始于夏商时期的国邑,后并入豳。漆沮之间,曾是华夏传说中的帝王阴康氏的治地。阴康氏为了解除阴湿的水患给先民造成的筋骨瑟缩的疾病,他创制了最初的舞蹈,使之活动关节,通畅血脉,以恢复健康。他死后,葬于浮肺山之阴。

西汉景帝二年始建县,置县历史在两千年以上。魏黄初元年改为泥阳县。到了之后的天佑元年,后唐的秦王李茂贞于华原置茂州,翌年改为耀县。

华原所属的京畿道,乃唐代地方行政区之一。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,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,而非正式行政机构。安史之乱后,地方割据兴起,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,并伴随各地节度使,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。

京畿道,唐玄宗时始置,是由原先的关内道划分出来的。京畿道下辖京兆府、凤翔府、华州、同州、商州、邠州,共六个府州。唐代的都城长安,今天的西安即位于京畿道。

京兆府京兆郡,是渭河流域关中平原的白菜心,沃野丰腴,盛产小麦。周秦汉唐王朝,只所以据此兴盛千年,可见是一块上天赐给的风水宝地。京兆郡辖万年、长安、咸阳、兴平、云阳、泾阳、渭南、昭应、高陵、同官、富平、蓝田、鄠县、奉天、好畤、武功、醴泉、华原、美原等二十三县,为京畿地区行政机构。辖境相当今关中乾县以东、铜川以南、渭南以西地区。到天宝元年,领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二十一,人口一百九十六万一百八十八。

从隋开皇六后年到唐天佑元年,华原的称谓存在了三百余年。华原地处陕西中部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接壤地带,属桥山山脉南支,鄂尔多斯台地南部边缘。素有北山锁钥、关辅襟喉之美誉,是关中通向陕北的天然门户。地势北高南低,东、西、北三面环山,中部多丘陵沟壑,南部较为平缓。最高处为长蛇岭,最低点是赵氏河谷。境内山岭遍布,北部山地峡谷区以林牧业为主,中部梁峁丘陵区兼有农业,南部台原川道适宜种植五谷和蔬菜瓜果。

因地理位置上处于关中传统农耕经济区的北部边缘,历史上有过多次民族征战与融合的过程。华原的风土民俗,不仅积淀着深厚的关中农业文化的遗存,也保留了许多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习惯。本分好客又强悍冷倔,忠厚老诚又精明过人,重传统又喜变革,是此地人性格的显著特点。

华原境内漆水河、沮水河、赵氏河、浊峪河、清峪河等五条河流,属黄河流域渭河支流石川河水系。发源于秦岭与六盘山之间鸟鼠山的渭河,匍匐于陇地,之后穿越秦岭峡谷,步入八百里秦川,接纳北岸千河、泾河、石川河与南岸七十二峪支流,东入黄河。渭河是一片叶子的叶柄,叶脉的细微末端则是华原山地的山壑峁沟。华原县城位于漆水与沮水交汇处,背靠山原,其形如船,所谓二龙戏珠之穴位。

漆水河,源自华原北部凤凰山东侧的崾崄梁下,于金锁关北交汇淌泥河,至纸坊以下接纳马杓沟、雷家沟、史家河、王家河、新川沟水,至黄堡镇接纳小河沟水,在华原县城南与沮水汇合为石川河。

沮水,为自古皆称石川河之正源,于华原西北长蛇岭南侧发源,沿途汇集瑶曲、柳林、柏树原西沟、胡思泉水进入锦阳川,绕县城西门外,至城南与漆水汇流,出岔口入富平县界,始称石川河。石川河东南流至庄里镇,进入渭河平原,接纳赵氏河、清河,汇入东去的渭河。

柳公权的先祖柳昂,从隋朝的京兆长安北上华原落籍,日后频繁往来于华原城与京城之间,最便捷的当是延州道。此乃长安通往朔方之路,沿途有众多支线,呈羽状分布,网罗朔北各地。

延州道的开辟,与黄帝族向南迁徙有关。黄帝原本是北方戎狄人的祖先,率领族人逐步游徙到关中,又由关中游徙到中原,先后战胜蚩尤和炎帝,并与炎帝族融合,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。西周时期,玁狁族不断侵犯周王畿之地,周宣王时派兵讨伐,并筑军城驻守。秦都咸阳与上郡之间,当沿华州至上郡间的长城有一条相互连接的路线。秦汉皇帝在子午岭南端修建的甘泉宫,为咸阳、长安以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。故秦汉时由咸阳、长安通往上郡之路,多沿子午岭的秦直道北行。

隋唐时期,长安北去的驿路东移于子午岭、梁山之间的谷地。延州道为通往朔方的三条大驿路之中路,距长安最为捷近,战马及财货源源输往京师。由长安北上延州,官使多经中渭桥七十里至泾阳迎冬驿,又东北四十里至三原驿,又北五十里至华原泥阳驿。唐代长安城北郊为禁苑,平民百姓出入不便,所以,商旅多经行东渭桥、高陵、三原进入驿路。沿驿路所经州、县、镇、城治所,皆当置驿,设有驿馆。

华原县泥阳驿,为延州道一大交通枢纽。西去八十里有宁谷驿,再西经石门关二百里至邠州。东南五十里至富平县,又东一百八十里至同州。北去五十里至同官县,又北历神水峡四十里至宜君县,又北百里至坊州治所中部县,而后是三川驿、鄜州驿、甘泉驿,至延州治所肤施县。

当初,柳公权的六世祖柳昂携带家眷,离开隋长安大兴城朝北行,一马平川,沃野连绵。到了渭河边,需要乘坐渡船到达北岸。之后沿着石川河谷的驿道溯流而上,过浊清二峪河的石桥,再沿着赵氏河的支叉蜿蜒而上,进入丘陵沟壑间的小道,抵达一处葫芦状的山原,便是目的地,即未来的自己的柳氏庄园了。这里在尔后叫做柳家原,距华原县城四十里,属稠桑乡辖。

柳公权的先祖柳昂为何选择了这里定居,一定有其充分的理由。这里是典型的黄土台原地带,远古以来,从北方鄂尔多斯高原吹来的漫天风沙,在临近渭河平原的丘陵间堆积成了厚厚的泥沙粉尘,经过长期的积淀和雨水冲刷,形成了阔大的沟壑。地势北高南低,雨水顺流而下,将偌大的原野切割成了无数斑驳的碎片,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台原。远远望去,如同黄褐色的虎纹斑,雄奇而苍茫。柳家原地势偏高,比较平坦,是两条大沟护佑的一片城堡似的土原,状若龟盖,视野辽阔。

柳家原因三面临沟,只有一条被当地称为崾崄的山梁可供出入,易守难攻,可谓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柳氏家族在近几代,都是从中原逐鹿与北方游牧部落的轮番征战的动乱中拼杀出来的,深知栖居地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,从防御角度讲,这里的地形是如同葫芦状的半岛,应该是理想的。华原地带,向来是北方草原部落袭扰关中长安的跳板,一旦攻破北边桥山的石门关,便可顺地势一路南下,所向披靡。假如有铁骑袭来,柳家原的周围沟壑纵横,驿路缠绕,迷魂阵一般,要找到这里是很难的。远离大道驿站,又曲里拐弯,曲径通幽,到了这里也是到了乡间土路的终端。

达则入朝做官,穷则退僻田园事农,不失为明智之举。而后,华原柳氏一百多年的由盛转衰,蛰居乡野,再图崛起,说明华原柳氏始祖是有先见之明的。说柳家原是一处陶渊明梦中的桃花源,一点也不过分。恬静,寂寥,可谓诗意的栖息之地。

华原柳氏始祖柳昂,在这里建造了庄园,无非也是瓦屋窑舍,谈不上豪华宽绰,只不过是隋长安城官衙之外的一处别墅,一个告老还乡的去处。但不曾料到,柳昂老人家未能在这里享受几天乡居的清闲日子,却客死于冀州任上。千里归葬,风雨飘摇,尸骨总算掩埋在了自家庄园对岸的山原上,生死相依,灵魂也安妥了。

到了柳昂的儿子柳调,生长在长安城,凭借荫附,起先在宫中当秘书郎,尔后升任侍御史。到老来,便离开勾心斗角的朝廷,回到了柳家原,算是过了几年田园的日子。整日面对自然界的庄稼和草木,在四时变化中,渐次将自己融入了长眠的冬日。柳调之子柳正礼,出生于柳家原,尔后随父进京,最后谋到了士曹参军、司户参军的官差,在邠州驻扎了多年。少不了他的鞍前马后,好在晚年归园,寿终正寝于故地。

柳正礼之次子柳子温,从小也在柳家原长大,进京作官后,北上丹州当了刺史。柳子温的长子柳公绰,上世的这一年,为唐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永泰元年,干支纪年为乙巳蛇年,即公元765年。这一年,是大唐王朝遭遇安史之乱的终结之年。史思明长子史朝义逃往莫州,今河北任丘,因多次出战皆败,便自率骑兵五千突围,北去幽州求援,留守将军开城投降了唐军。史朝义败走范阳,众叛亲离,走投无路之下被迫自杀。而从凤翔以西、邠州以北的河西陇右之地,皆为吐蕃所占领,大唐并非天下无事。

柳公绰年幼时,对父母孝顺,对兄弟友爱,性格严整,品质庄重,行为都有礼法。写的文章文雅不俗,不是圣贤的书不读。柳子温次子柳公权,比胞兄柳公绰晚出生十三年,时值唐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大历十三年,干支纪年为戊午马年,即公元778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