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公权踏访药王山

作者:和谷    阅读:119人次

童年到少年的柳公权,当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,只知道写毛笔字的书呆子,他尽管天生性情内向,但也敞开心灵,感知外边精彩的世界。

柳氏家庭的娱乐活动,常常是与各种生辰、节庆结合在一起的。从年节的正月初一到上元节,从寒食到清明,从端午到七夕、中元、中秋、重阳,从冬至到腊八直到除夕守夜,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机会就多了。这些传统习俗,在唐朝时已经形成了。婚丧嫁娶的乡间节日,少年柳公权也一定是一个有心的看客。人情世故,人间冷暖,喜怒哀乐,难免在在这个性情不大开朗的少年心上留下烙印。

虽为官宦之家,其根底也总是凭农耕方式生存的,柳家自然也拥有方圆连绵的田地。作为柳氏子弟,奉耕读传家为信条,在读书之余,总是少不了下田劳动。白露播种的时候,他会跟在犁耧后边,观察麦子粒如何落入湿润松软的泥土。春天,看麦苗在残雪融化的田地里返青。农忙时节,龙口夺食的五黄六月,柳公权也一定是一副庄稼人后生的模样,在麦浪中挥舞镰刀,在打麦场上牵引骡马用碌碡碾场,在暑热过后的清风徐徐的月夜扬场打理颗粒。底层民间的生活气息,一直伴随着少年学子的心灵波澜。

华原地处京兆地域,自周、秦、汉至唐代,这一带的文化遗存不胜枚举。柳公权自幼嗜好书法,对汉字书写方式的专注探究,到少年时已不满足于临摹名帖,喜欢到四处走走逛逛,游山玩水,释放一颗在笼子里关不住的好奇的心。

在丹州当刺史的父亲柳子温,很少时间能回到柳家原家中,陪伴妻室和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。有机会还朝办理公务,回长安来往途经华原,告几日假,便领着孩子们到周围游玩一阵子。更多的时候,柳公权是跟着哥哥柳公绰时常出游。哥哥步入仕途后,他便常常独自一个人出门,走出沟壑中的柳家原,无拘无束地到周围百里方圆的地方去见世面,踏访名胜古迹。

每当出行,母亲总是为他备好了烙馍,给足盘缠,生怕儿子出门在外受苦。烙馍是用温火在鏊子上烤制出来的一种面食,称为干粮,是因为水分极少,容易储存,不至于腐烂变质。当时出征将士的行囊里,是少不了这种吃食的,也叫锅盔,与盔甲一个模样。它的特点是耐饥饿,有嚼头,如果再加入一点茴香、芝麻、椒盐佐料,就更香了。

柳公权足迹所到之处,那里或是有镌刻在石碑上的名家墨迹,或有过往的历史故事,更有一番建筑与山川流水及草木风物浑然一体的胜景,及风俗民情。这对于求知欲望正处在颠峰状态的少年柳公权来说,是尽情的游玩,是艰苦而快活的远足,更是仔细研习书法艺术和增长学养的好机会。读万卷书,还得行万里路,方为饱学有识之士。

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,柳公权独自游了一回柳家原北边庙湾镇的三石山。后世因山寺踞山阳,春夏两季,山花烂漫,香气四溢,而易名为今天的耀州大香山寺。

三石山为东西走向,主峰分东峰、中峰、西峰依次排列,酷似一个巨大的笔架,又象一个巨大的香炉,远望之,三座奇峰犹如三根顶天香柱插入炉中。山之周围是万顷林海,青翠欲滴,远处的崇山峻岭云雾缭绕。山中泉、溪、瀑、潭、湖、河等水景形态多样,山水相依,秀丽异常。更有多处天然溶洞,大者数百平方米,钟乳石形态各异,奇秀无比。

大香山寺是八大佛山之一。肇于符秦,成于姚秦,乃传说中的观音菩萨肉身成佛之地,故以菩萨灵异而遐迩知名。至南北朝到隋唐,香火一直延续不断,已经成为一处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。每年前半年的农历三月初五至十五,后季的十月初五至十月十五为香山庙会,前来朝山进香的信众和游人络绎不绝。

柳公权自小所读之书,大多系孔孟之道或老庄学说,佛学经典有所涉猎,但还不是一心向佛的教徒。他在这里体悟到的多是历史的脉络,文化的更替,和玄妙的佛界传说。

苻秦年间,其大将姚苌拥兵自立,屯兵香山,自称大单于,为万年秦王。其兄姚襄战死,姚苌封其为魏王,山中尚留有秦王洞、魏王楼、校兵场、地牢等遗址。姚苌攻入长安,逼死苻坚,也没有得到玉玺,苻坚之女不知下落。于是有了香山传说,某王之女乃观音菩萨化身,坐化于大香山寺之真身洞,怀揣有一玉印,大同玉玺,类玛瑙色,全体透明,中有白脂,宛如游龙。

苻坚崇信佛教,征伐龟兹之时特别嘱咐:听说龟兹有一高僧,叫鸠摩罗什,如克龟兹,一定要迎送这位高僧到长安。苻坚其女在国亡之时,削发出家,也在情理之中。到了姚秦时,全国上下笃信佛法,有十室九空之说。香山是姚秦的发祥地,姚苌死后,其子姚兴继位,改国号白雀,在此修建白雀寺,大香山寺更是兴盛一时。

唐代前几任皇帝均崇信佛教,香山乃京畿近邑,自然佛事盛大。在香山西峰顶上是同善寺,在陡峭的石台阶尽头,能看见两座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,采取歇山式建造,殿外的梁枋上面画着精美的金龙和玺彩画。第一座是寺院的天王殿,里面有弥勒佛,两侧是四大天王。这里还有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,是民间信奉的武圣人,属于道教的神,本不该出现在佛教寺院里,可能是信众捐献的铜像,也表现出民间对于宗教信仰的一种融合。

再往上就是正殿,里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,头戴宝冠,手持净瓶,坐在莲花宝座上。为了满足众生的愿望,观音菩萨在这里也显现成送子娘娘的形象,为那些因得不到孩子的香客送去福音,求得早生贵子。每年前来求子的人们极其虔诚,据说很灵验。

龙泉寺位于香山东峰北面石崖下。苻秦时,寺之五丈悬崖之上,盘旋一龙形,口吐清泉,浑如玉液,自空而下,昼夜倾泻,故寺得名。香山东北的唐王洞,传说李世民曾在这里避暑,乃一天然形成的大岩洞,里面可容千人之众。洞上是九龙寨,传说李世民避暑时有九个兵营驻扎保护,因而得名。唐王洞之后变成观音寺,大殿内立有塑像,两壁有壁画对联,殿西有厦房,殿东有莲台,供奉释加佛祖。

柳公权置身于此,一定被这情景震惊不已。他从小也听说许多神神鬼鬼的故事,有一种惧怕的心理,随着年龄的增长,对于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反而产生了半信半疑的态度。至于香山妙庄王之说,缘于佛经,妙善公主的故事则是后人演绎的。在戏曲宝库中,有一出关于妙善公主的戏叫《香山还愿》,流传甚广。

戏里说,古时候,有个小国皇帝称为妙庄王,家住耀州稠桑乡墓坳后沟。妙庄王膝下有三个女儿,大女妙金、二女妙银、三女妙善。妙善公主因婚姻不满要求出家,妙庄王心中不悦,有意为难,说道:十冬腊月插花岭上,花如能开,许你修行。到了十月,插花岭上果真花开争艳,公主被允出门修行,去了四川遂宁白雀寺。妙庄王余怒不解,屡下诏书命她归来,无奈妙善死也不回。后妙庄王染疾求医,要亲人手眼入药,方能治好。妙金、妙银二女都不愿意,唯有妙善舍出自己一手一眼,治愈庄王疾病,又去白雀寺修炼。妙庄王恼羞成怒,派人火化白雀寺,烧死僧众成千。妙善公主跳出火海,直奔陕西,走到耀州柳林镇北黑虎桥,忽见一只猛虎当道,不能前行。只好折道三只窑,只见窑前一棵大柳树上盘着一条大蛇,挡住去路。进退两难中,妙善誓不回头,手提衣裙向前冲去,遂被猛虎一口吞住,衔至九龙寨半山腰放下,猛虎不知去向。妙善醒后,梳妆打扮一番,直奔香山,坐化于中峰石洞之内。妙庄王带人追赶到此,一看女儿成仙,只好叩头下拜。女儿觉得不该受父之拜,便向右方侧身躲避。以后,妙庄王还到香山还愿,观音封妙善公主为千手千眼活菩萨。

据说这是观音菩萨为了拯救众生,根据不同的需要变化出各种法相,来满足众生的愿望。观音菩萨一个真身包含二十五个因果,乘以四十个手臂,刚好是一千,就叫千手千眼观音。而从满足众生愿望的角度讲,观音菩萨的手眼不仅仅是一千个,可以变化出成千上万个。

柳公权不禁佩服民众超凡的想像力,往往把自己无法在真实生活中实现的愿望寄托于神灵,依附在神话传说中,是一种民间智慧,也有一种教化的力量。柳公权到了晚年,诗文著述不多的老先生,甚至还突发奇想,写过几篇写梦的怪异小说,其灵感也许与他早年在家乡尤其是游历大香山有关。

这年古历二月二,是龙抬头的吉日,柳公权便缠着考取功名的哥哥柳公绰,央求闲暇时回到柳家原家中的父亲柳子温,去赶华原城东一年一度的药王山庙会。母亲崔氏信奉佛祖和药王,也难得一同出游。

药王山本名五台山,由五座山峦组成,顶平如台,形如五指,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。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,晚年归隐于此,被尊为药王,药王山便由此得名。为纪念医圣孙思邈,后人在此修庙建殿,塑像立碑,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。远远眺望,绿树丛中,殿宇环山依岩而建,气势壮观迷人。

庙会上,前来烧香磕头的男女老少人头攒动,他们之中有给药王爷献祭面塑的,有还愿的,有取神水的,祈望百病脱身,健康长寿。

距柳公权所生活的年代,孙思邈的时代则早了将近一百年。孙思邈出生年月,一说为西魏大统七年,那么恰巧与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同一年出生。皇帝乃天子,但不一定比平民寿命长,杨坚活到六十岁就下世了,药王孙思邈竟活到了一百四十多岁,寿数多出两倍还多。孙思邈是在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永淳元年去世的,也就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,那时间,皇后武则天当然还在世。

孙思邈乃道士一个,世号孙真人,京兆华原即今耀县孙原人。幼年体弱多病,家境贫寒,自谓“幼遭风冷,屡造医门,汤药之资,罄尽家产”。自幼聪明过人,七岁时就认识一千多字,日诵千言,少年时能侃侃而谈老子、庄子学说,精通道教典籍,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。十八岁立志学医,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,“颇觉有悟,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,多所济益”。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,重视民间验方,亲自采制药物,为人治病。孙思邈毕生勤于著书,晚年隐居于此专心立著,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。一生著书八十多种,其中《千金方》六十卷,药方论六千五百首,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,中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。

他历经三朝,终身不仕,隐于山林,一生淡泊名利,认为走仕途去做高官太过世故,不能随意,少了自由超脱,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。北周末期,由于社会动乱,他隐居秦岭太白山中,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。隋文帝杨坚下令征其为国子监博士,他托疾不就。唐太宗即位之后召见他,欲授于爵位,也被谢绝。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:“凿开径路,名魁大医。羽翼三圣,调合四时。降龙伏虎,拯衰救危。巍巍堂堂,百代之师。”如果说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41年的话,此时应该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。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,他都固辞不受,一心致力于医学。归隐的时候,高宗又赐他良驹,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,就连当时的名士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,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。九十余岁乃下山讲养生之道,能言周齐间事,魏征等修齐、梁、陈、周、隋五代史,恐有遗漏,屡访录之。

至于孙思邈的生年,学者亦有581年之说,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,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,即公元682年,享年一百零一岁。卢照邻《病梨树赋序》称:癸酉岁于长安见思邈,自云开皇辛酉岁生,今年九十二。则孙思邈生于隋朝,卢照邻乃孙思邈之弟子,记其师言,必不妄。史载,孙思邈在周宣帝时,因王室多故而隐居太白山,以及杨坚辅政时征为为国子监博士,称病不起。有学者推论孙思邈在578—579年间至少年逾弱冠,如此,孙思邈应在公元560年以前诞生,其享年应为一百二十岁以上。有史家认为辛酉实为辛丑之误,孙氏自云“开皇辛酉岁生”是其闪烁之词,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即公元541年生,恰为辛酉,以开皇年号谑代帝讳,其全句可理解为“我是与开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出生的。”则独孤信赞圣童,可能在550—556年间回长安期间,杨坚征召魏征修史,请教于孙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释。依此而论,孙思邈当享年一百四十一岁。有学者也有孙思邈享年一百六十八岁之说。莫衷一是。

孙思邈之子孙行,官至凤阁侍郎。孙行之子孙溥,曾任萧县丞。在药王山的小径上游历时,柳公权与父亲和哥哥,就孙思邈的生卒年月也难免有过一番探讨,不知所终。尤其让少年柳公权流连忘返的是遍及山间的石塔、石棺、石牌坊,尤其是石刻,北魏至隋唐代摩崖造像碑,精美绝伦,弥足珍贵。在他的眼前,出现的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石头建造的艺术长廊。

北魏始光元年,即424年修造的魏文朗造像碑,四面五龛有佛道混合造像,并有狮、虎、鹿、车骑等浮雕和线刻。姚伯多造像碑,为北魏太和二十年所造,四面三龛有佛像及供养人线刻像,为四面刻制,书法古朴,楷中有隶。三县邑子造像碑,北魏正光四年由北地郡宜君、同官、土门三县邑子合造。首身座齐全,雕工精细。张僧妙法师像碑,北周建德三年刻立。蟠首方座上有圭额,额文楷书。北魏吴洪标兄弟造像碑,北地郡泥阳县道民所造,碑身正面绘有《天界图》,日作圆形中有黑线,可能是古代对太阳黑子的描绘。碑阴刻碑顶竿、高跷、叠罗汉、相扑、假面戏、竹马戏等《百戏图》。摩崖造像群中,有一龛隋代观音立像,姿态优美,肌肉丰润。其余均系唐代作品,造像有浮雕和圆雕,形象生动,雕刻细腻,线条流畅,立体感强,表情和悦可亲。

柳公权之后多次登临药王山,临摹北魏及唐初造像碑的铭文和楷书,对楷中有隶的结体规律仔细琢磨,探寻文字、书法、雕刻三者融会贯通的秘径。这对于他日后的书法造诣,尤其是多以碑文形式传世的书艺书风,无疑是上了最初的田野调查的一课。